你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内信息 > 正文
对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液压元件研发之路的思考
2015年11月06日      关注:30

——液压沙龙技术交流—怯军(山东常林集团)分享

    
       我个人的认识, 国内液压元件的研发和市场化发展,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 产业界面临三个坎:
      
      第一是技术坎。包括工艺, 材料, 摩擦和润滑机理, 结构设计等。跨越技术障碍首先需要在一种科学的技术开发环境中长时间的积累和研发。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赶不上国外的先进技术, 更不要谈超越了。这种观点没有看到形式的变化。实际上我们拥有追平和超越的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已经有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丰富积累。如国内骨干国营和民营液压元件企业几十年来对工艺的积累以及在学校,研究院所如哈工大许耀铭老师,陈卓茹老师, 曾祥荣老师,济南铸锻所徐绳武老师等前辈们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下, 对于柱塞元件的材料, 摩擦磨损润滑机理,设计原理, 样机试制与改进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次现在的技术信息的开放性,可获得性大大提高了我们对最新技术熟悉和掌握的书堆, 第三技术开发工具的发展和有效利用也为我们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现在的开发工具远远好于上述老前辈们所处时代使用的工具。 加上中国人的勤奋和坚忍,这几点决定了我们不需要再经过80-90年的积累就可以达到现在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个坎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坎。 就是在技术坎突破之后, 如何建设及拥有满足大批量需求情况下的质量保质体系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任何一家液压企业就单一液压元件生产超过10W台.件/年, 单件5万/年的恐怕也不多。和国际先进的企业比, 我们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保证质量的一致性和性能的稳定性)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建设这样一个质量控制体系, 涉及的面远远超过技术公关,这一体系涉及管理甚至我们文化理念的方方面面。 我个人理解这道坎比技术坎还要难。
 
      第三个坎是国内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市场开拓。 可以想见, 即使我们过了前两道关口, 我们仍然没有轻松的可能, 甚至相反, 我们到了最艰难也就是刺刀见红的时刻。 国外优秀液压件的产品成本多少, 是否还有降价空间,降价空间是多少,在外资企业做过销售的人员都心知肚明。到了第三阶段,如果外方的价格下降25-30%甚至更多时, 我们如何面对?特别是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外方对于一些标准元件和应用, 完全可以迅速采用互联网营销的模式以节约成本。如果这样, 客户会选用谁的产品? 另外, 代表先进技术和水平的国外企业都是国际化运作, 我们如果要国际化运作, 那么在了解和适应国外不同文化和环境方面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当然, 这个目标还远, 可以暂不考虑。
 
      回过头来讲, 技术研发自身有自己的规律性。不研究规律和遵从规律搞研发, 不可能出来优质的产品。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国内液压元件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背书。 从发展历程中,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买图纸, 关注工艺的研究知识液压元件研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不是全部, 也不会导致核心技术的全面占我和突破。 这一点, 不仅液压行业如此,汽车等行业也面临如此尴尬。外资企业能卖图纸本身就说明图纸不是关键,否则, 不可能卖给我们。
 
      上半年关注了德国亚琛工大流技所的一些情况, 包括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发体系,很受启发。亚琛的流技所研究方向分为:摩擦和润滑, 柱塞原件(面对移动液压), 阀和系统(路老师带过的研究小组, 主要面向工业液压), 整机应用研究, 以及气动研究。从中可以看出, 德国的液压技术一直在关注摩擦和润滑, 这是基础。另外, 对于元件本身的研发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对于系统研发所占比例。我们国内的研究恰恰反过来, 对于系统的“研究”要远远高于元件。研发手段上, 亚琛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发专门的数值分析和仿真工具, 加上大量的专业试验台, 对摩擦副(以泵和马达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包括压力场, 温度场, 油膜及机构的动态特性。国内到目前对于这些工具的认识还停留在做做毕业论文, 出出几张曲线的程度。方法论不解决, 成果出不来也就很自然了。另外,通过对德国, 美国以及国内高校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以及开题结题时间上的分析, 可以看到国际流体传动技术的流转路径大致如下: 德国几个高校(亚琛, 德累斯顿, 新不伦瑞克, 卡尔斯鲁厄, 波鸿鲁尔等)出现的新idea,在德国首先进行研发, 然后被美国一些研究机构主要是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Monica 教授小组了解和吸收, 在美国开展类似方向的研发(Monica 教授出生在欧洲,在德国接受了工程教育,并在德国企业和高校都工作过, 德语比英语更接近母语), 然后是国内的高校了解到Monica 等研究人员的工作, 再在国内开展和Monica 教授类似的工作。 从技术的传递路径看, 是非常明显的德国到美国到中国, 美国和德国在最新思路方面的差距是在1-2年, 我们和美国之间的差距(从博士生完成类似课题的结题时间看)差距在2-3年。 最近的趋势, Monica教授的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大有超过德国之趋势,  这一点也得到了亚琛流技所(IFAS)现任领导H.Murrenhoff 教授的肯定 所以, 我个人认为, 我们国内液压界不但要关注美国技术的发展,更要花精力直接关注德国的技术发展趋势。 当然这需要懂德语的专业人才。国外液压元件技术发展很快, 研发的方向和重点也在变化。比如数字液压系统, 比如节能元件和系统, 比如超大功率电液控制节能液压元件以及新结构液压元件。 国内的液压人应除了了解并且要思考如何跟上。另外,这些技术和产品也不应仅仅是院校关心关注的对象, 更应该是液压界的企业家关心和关注的, 这很有可能带来突破的机遇。
 
      发展液压不但需要人才, 更需要理念的更新。张海平博士回来几年扎扎实实做了许多的有价值的工作, 这些工作除了具体的技术公关和指导, 更多的是在做转变理念和观念的工作。 比如踏踏实实, 从小事, 小改进做起;比如重视测试和实验。有多少人听进去, 照着做不得而知, 但这些工作的价值在今后国内液压技术发展过程中会熠熠生辉。
 
      总之, 国内液压技术的突破首先是技术的突破。要突破, 就要在建立科学和符合逻辑的产品研发体系和流程, 应用先进的研发工具如逆向,数值,专项实验, 在继续加强对工艺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材料, 摩擦润滑等基础学科, 厂校配合, 液压元件制造和使用单位互动, 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好成绩。
 
新液压 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新液压”,获取独家新闻资讯。
更多精彩请关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新液压
QR code
扫描分享到微信
相关热词搜索:液压元件之路中国
新闻热榜